1979年对越作战,中央已下令撤退,为何许世友要坚持多打2小时?

发布日期:2025-04-13 14:34    点击次数:57

1979年3月5日,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既定战略目标达成,中央军委向许世友和杨得志指挥的部队下达了撤退指令,要求其部队在十天内全部返回中国领土。

接到作战命令的许世友并未立即执行,而是向中央争取了额外两小时的准备时间。正是这段看似短暂的延迟,在往后的岁月里成为了越南方面挥之不去的梦魇。

许世友为何作出这样的部署?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1978年,越南为拓展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对柬埔寨和老挝发动军事入侵,同时派遣部队跨越中越边界,与广西边防驻军爆发直接对抗。

197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在精心策划后,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命令许世友和杨得志分别指挥东西两线的解放军部队,正式启动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为期十天的激烈战役中,许世友指挥的东线军团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东溪和高平,将越南北部重镇谅山团团围住,直逼河内最后防线。

在2月27日破晓时分,我军东线部队第55师和第54师已抵达谅山城外,与越军河内第一军区第三师形成对峙态势。

被誉为金星师的人民军第三师,作为越南精锐部队,曾投身抗美战争,担负着保卫首都河内的重任。然而,该师141团在与55师的交战中遭遇重创,导致越军被迫退守谅山。凭借当地山地地形,守军部署了火箭炮和炸药,构筑起坚固的防御阵地。

拂晓时分,第55师发起了首次攻山战役。浓重的山雾与未明的天色严重影响了视线,导致部队在行进中不慎进入了越军的火力封锁区。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和极低的能见度,先头部队遭受重大伤亡,不得不中止进攻行动。

许世友通过望远镜观察山顶态势,发现敌方占据有利位置,立即决定改变战术。他展开谅山作战地图,命令55师分成三支队伍,分别攻占扣马、巴万和417高地这三个战略要地,形成对谅山主峰的三面包围之势。

他同时指示54师迂回至谅山后方,旨在切断谅山与河内之间的通讯线路。

黎明时分,越南第三师迅速察觉到解放军的调动,随即展开猛烈反击。他们在解放军行进路线上密集投掷炸药,并发射大量火箭炮,重点攻击先头部队。

面对猛烈的炮火压制,第55师的推进陷入困境。随着前线伤亡不断攀升,许世友果断做出决策:派出坦克部队率先清除路障中的爆炸物,步兵紧随其后,在装甲力量的保护下继续向前挺进。

尽管这一策略有效减少了步兵的损失,但坦克履带遭受的破坏同样不容忽视。越军密集的火药投掷导致爆炸接连不断,山谷被浓重的黑烟完全遮蔽。即便天色已亮,极低的能见度仍让士兵们难以辨认路径,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地雷。

为支援前线作战,许世友紧急部署炮兵支援,调遣高射炮部队对越军主力阵地实施火力压制。通过精准的炮火打击,不仅有效削弱了敌军火力,同时借助炮弹爆炸产生的光亮,为解放军部队开辟了清晰的进攻路线。

经过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激战,55师成功夺取了谅山主峰附近的所有关键阵地。与此同时,54师切断了谅山通往河内的交通要道。目前,越南人民军第三师已被解放军全面围困。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越南第三师为阻止解放军第55师和第54师的推进,采取了极端手段。他们不顾国际法规的约束,悍然动用了化学武器,试图以此遏制我军前进。

目睹多名解放军战士负伤,许世友将军怒火中烧,立即调遣炮兵部队奔赴前线,并下达严令:"全力炮击!务必将谅山夷为平地!"

1979年3月1日早晨9:30,谅山主峰方向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炮火声。300门火炮齐射的威力让大地为之颤抖,炮弹爆炸的轰鸣宛如雷鸣般响彻天际。

越南第三师在猛烈的炮火下毫无招架之力,大量士兵藏身的碉堡被直接摧毁。首轮炮击过后,谅山地区的建筑几乎全部倒塌,数以万计的房屋化为焦土,整片区域只剩下一片漆黑的瓦砾。

越战老兵至今仍对谅山之战心有余悸,枪声一响便下意识以为是解放军来袭。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给越南部队造成了深远影响,数十年后仍难以抹去。

随着谅山之战的落幕,越南首都河内已无险可守,眼前呈现出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许世友将军眺望远方,胸中豪情激荡,随即向第55师和第54师下达了继续推进的指令。

3月5日,正值许世友部队战事进展顺利之际,中央军委紧急下达撤军命令,指出对越自卫反击的战略目标已实现。许世友和杨得志所部被要求在10天内,最迟不超过3月15日,全部返回中国境内。

前线接到紧急军令,许世友凝视着咫尺之遥的河内,思绪万千。谅山战役中越军动用化学武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令他心中郁结难平。面对当前的局势,他实在难以接受就此撤军的决定。

许世友沉思良久,面对作战地图驻足良久,随即命令通信兵立即向中央发电报,请求再给予两小时时间。

副官紧张得直冒冷汗,急切地劝说道:"这可是中央下达的军令,战斗必须立即停止!"

许世友轻松一笑,淡然道:"咱们不进攻,只需再向前推进一点。"

他当即发出指令,命令部队立即向目的地进发。

随着许世友部队逼近河内,黎笋政权陷入极度恐慌。此前多次战役已使河内第一军区精锐部队损失惨重,连王牌金星师也在谅山战役中全军覆没。如今越方已无可用之兵,若许世友发动进攻,越南首都恐在短短两小时内失守。

河内城内陷入恐慌,官员们匆忙整理行装准备乘机撤离,富商们则迅速将贵重物品藏匿地下。普通民众无处躲避,只能紧闭家门,蜷缩在角落颤抖不已。整座城市笼罩在不安与恐惧之中。

此刻,副官恍然大悟,许世友率军直逼河内的真正意图已然明了。

中央军委于全军2月17日启程前夕,向全体高级指挥官反复强调,中方对越采取自卫反击行动的核心动因,在于应对越南对广西边境地区的侵扰,这一军事决策旨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安全。

此役中方的核心战略意图在于削弱越军主力的挑衅实力,使其短期内无力威胁周边国家及中国边境。东线作战的既定目标被明确设定为攻克谅山这一战略要地。

鉴于攻克越南首都河内可能导致战争性质从自卫反击演变为主动侵略,这与中方开战初衷相悖,因此中央军委在谅山战役告捷后立即下达了撤军命令。

许世友将军在与越军交战时,深刻认识到对方顽固不化的作战特点。他认为,若解放军在攻占谅山后立即停战,越南方面可能误判我军实力不足,反而会得寸进尺,伺机反扑。

要彻底打消他们侵犯中国的企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正面迎战。许世友将军指挥部队将越南首都河内团团包围,持续了两个小时却按兵不动。这一战术成功瓦解了越南政府和军队的最后心理防线。

许世友的真实目的由此得以揭示。

许世友深知,这一行动虽能对越南形成威慑,却不足以彻底消除其扩张企图。

在指挥部队撤离时,他连续发布了三项关键指令。这些决策对越南造成了深远影响,导致该国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间都未能恢复元气。

许世友下达指令,要求部队在撤离时摧毁越南境内的重要设施,包括工厂、学校、医院、公路、电线和水渠等,这将迫使越南在未来数十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与战后重建。

早年时期,越南曾长期依赖中国的援助。我国人民节衣缩食,持续提供支持。在撤离过程中,我方不仅带回了所有援建的工厂设备与机械,还包括相关技术人员。

在越南成功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和美国军事干预后,中国为其工业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从厂房建造到设备采购,再到技术人员的派遣,这些关键环节均由中国主导完成。原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友好邻邦关系,但越南却采取了背信弃义的行为。鉴于这种局面,中国选择撤回所有援助资源,这一决定导致越南的工业体系瞬间崩溃,其发展水平倒退至独立之前,预计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

撤退过程中,许世友命令部队在行进时同步排除地雷。

我军采取这一策略主要是出于自卫考虑。在与越军交锋过程中,对方经常采用游击战术,行踪难以捉摸。即便是年幼的越南儿童,也可能成为潜在的袭击者。

越南军方并未接受失利事实,在解放军撤离之际很可能暗中尾随,寻找反击机会。为应对这一威胁,解放军在沿途布设了地雷,此举不仅能延缓越军的追踪步伐,还将给其战后排雷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力量。

得益于许世友的精心部署,解放军主力顺利返回中国境内。越南方面至今未能恢复元气,这场战役确保了广西边境长达数十年的安宁。

#图文打卡计划#